《70年成都发展之路》书稿座谈会在蓉举行
发布日期: 2019-09-26

  9月25日,由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主办、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协办的《70年成都发展之路》书稿座谈会在成都金河宾馆举行。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十多位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为书稿内容提供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现场

  据了解,《70年成都发展之路》书稿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全面回顾了成都市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新时代成都市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

  给予新市民更多关注、关怀

  展现包容的城市精神

  “包容性,是我们成都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邓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正在做的一个工作是调查外来人口形成的新市民群体。”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社会都在总结这70年发展的历程,但整个社会对这一部分人给予的论述和关注还不够。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邓玲

  邓玲提议在《70年成都发展之路》书稿中,增加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和论述,表现他们给这座城市的历史贡献、社会价值,以及他们自身阶层上的变化。“他们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农民工,而是成为了新市民,甚至创造很多财富并成为新的中产阶层。”改革开放以来,超过2亿的农业转移人口参与了全国各地的城镇化进程,这一部分人的贡献需要充分的肯定。

  同时,实际上成都的城市发展也还存在所谓的“欧非现象”。邓玲表示,让新市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平等的教育、医疗权利,给他们很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有自我实现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协调发展。

  三线建设奠定成都发展

  高等教育梳理需细化

  “我是浙江人,1981年来到成都,见证了成都的建设与发展。”成都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屠火明一边翻阅《70年成都发展之路》书稿一边说道。“成都这座走在快速发展轨道上的西部城市,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有学术和实践价值。”他说。

  屠火明提出书稿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论述还较为粗略。“我是电子科大毕业的,所以我明白没有当初的三线建设基础,就没有今天的软件名城。”他说,“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虽缓慢,但是为成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这个应该要写出来。”

  此外,他认为书稿在关于社会建设发展改革阶段,应再补充关于科技研究、发展的内容。成都是令全国很多地方羡慕的科研城市,大量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布局在成都。成都的高等教育质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他说,谈城市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才、科技。没有人才数据的支撑,成都发展的后劲、潜力就没有完全展现出来。他提议,要在书稿中展示出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希望对此再进行深入梳理。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