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无论是人口还是金融人才的密度远超深圳,未成年的金融素养也比较好,可是为什么金融人才指标依然很差?撇开因为上海国有金融机构占主体导致的薪酬吸引力相对较差之外,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结论:金融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数均显诸多的深圳和上海,在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级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是有问题的。
首先在高等教育机构在培育市场化金融人才方面,存在弊端。上海目前拥有9所部属高校,20所市属高校,均开设了金融专业或拥有金融类课程和师资。但是,按照现有学术体制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距离成熟的金融人才有着较大差距。主要短板在于师资,目前高校的金融师资是以均衡优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理论训练,以数理逻辑和模型推导,然而这些并不实用。大学教师对中国市场实践进入调研的时间上极短,他们更愿意在理论问题上细枝末节的下功夫,因此,上海产出高水平的论文较多,而深圳产出的对金融有实际贡献的学生较多。
其次,金融规划没有给金融教育或者说后续教育预留空间。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前四的纽约、伦敦、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中心区,从业人员均可入驻名企大学,极大方便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交流和渗透。但在我们的陆家嘴地区,并没有给我们的大学留下足够的物理空间,而且体制大学也没有动力消耗高额经费聘请金融人才。
最后,金融人才培养设计层次多、领域和形式多。金融人才培养的层级越高,非标准化特征就越明显。尤其不是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也可以单独解决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加快培养应对国际竞争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和国际关系人才。通过产教结合、中外合作,吸引一流人才,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言下之意,是想要办好金融学院是金融人才的培养重要途径。事实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但学科的金融学院并不利于高水平金融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