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具体情节已经记得不是很清了,讲的是在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好兄弟的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情节很感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信任?信任就是,你向我开了枪,我仍然相信那是差枪走火了。
如果说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友情段位太高,一般人不可能经历这样的考验,那我们来换一个场景:在职场中,许多考验是来自人际关系、业绩指标、职级晋升、项目进度、办公室政治、沟通成本、职业焦虑等等沉重的压力,有时足以让人不堪到抓狂,崩溃、甚至抑郁。尤其是来自人际关系和沟通的困扰。由于信任的缺失,人们经常会花费精力猜想:这人今天说的那些话是几个意思?这个举动到底是什么目的?我刚才说的那些话,老板会不会误会,同事会怎么看?
信任的价值是巨大的。“信任是对人际关系中竞争风险的认知判断,是在人际交往遇到两难情景时的决策行为”。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法回避这个命题。在没有信任的企业中,沟通成本将大大增加。同时还会降低职场人士的快乐指数。
信任的最高境界在于将沟通成本降低为零。在提升效率、形成合力、创造高利润的同时,更让充满压力的工作氛围,更增添一种幸福感。
幸福在于共同打拼的同事之间,彼此之间默契十足,心灵相通,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交流任何轻松或沉重的话题,在种种困难和冲突面前,永远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去化解、去胜出,更能够将此效应传递给所有的企业员工,让整个企业的沟通文化变得健康。“操心不闹心”,一直是我认为的良好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需要刻意粉饰的表达,也无须营造表面的客套,有坚实信任的双方不仅完全不必担心说出来的话对方不懂或费解,有很多时候,甚至能够直接读到对方没说出来的话。
这样的信任,除了可遇不可求的机缘、概率性的相遇相知之外,强大的基础不可或缺,还包括,有足够长的相处时间,并一定要有共同面对和处理非常规事件的经历;或者时间不长,但在对共同遭遇的复杂事务的处理中充分体现出了个人品行,恰巧此品行在双方价值观有交集的区间内,也恰巧是双方交友中最为看重的部分,因而对彼此的人和人格高度认同和共鸣,从而建立起坚实的友谊和信任。
性格、性别、年龄、专业背景、生活方式乃至世界观等等的不同,都不影响这种友谊和信任的建立。
而如果信任的双方共同在一个企业中掌舵,带领整个团队为共同的事业目标而航行,那么友谊的小船,必定升级为战友的巨轮。
竞争的商业社会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职场中人解决一个个工作中的难题,攀越一座座事业的山峰,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战斗。职场如此,人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