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眼中的中式企业管理化是什么样子
发布日期: 2015-05-28

  西方文化是中国一直在崇尚与学习,中国企业在过去的30年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因地制宜,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管理模式。BCG的两位合伙人总结出中式管理实践的4大特色,它们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商业环境,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管理经验。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企业不大可能产生全新的管理理念。一方面,作为制度管控下的庞然大物,中国的国有企业尚在初步试水西方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中国还未出现类似通用电气或三星那种规模的世界级企业。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从商者大都忙于积聚财富,鲜有人了解他们有哪些创新的管理理念。不过,如今中国能够提供的管理经验,多过大多数其他国家。

  没错,中国的优秀民营企业并没有像50年前的丰田等日本公司那样,在综合质量管理、持续优化、准时制生产方面踏出一条全新的管理路径。它们教给其他企业的是当下的管理规则:响应能力,随机应变,灵活性,以及速度。这些能力给他们带来重要优势,一些研究(比如香港大学的刘乔和萧如彬所做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民营非上市公司平均回报率为14%,而国有企业这一数字仅为4%。

  过去30年间,中国企业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这让它们学会了运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管理。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高度管控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进程”,事实上是一个快速进化中的庞大生态系统:时而高速发展、时而发展放缓;既有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也有庞大农村市场;激烈竞争与地方腐败共存……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必须奋力拼搏才能跟上节奏。

  哈佛商学院的保尔•劳伦斯与杰•洛尔施等学者,已经将企业管理系统与它们所在的经济环境结合起来。他们认为,稳定、复杂的市场需要结构化的组织,以及能够同时应对职能部门、多种客户类型等各种问题的管理者。快速变化的市场青睐结构较松散、能快速处理新信息和独当一面的管理者。除了国有企业,其他类型的中国企业基本都属于这一类。这些企业比大部分西方企业更有活力,也更灵活。

  中国的企业领导持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类人认为,他们必须创建自己的管理生态系统。作为企业创始人的管理者们认为,几乎一切都需要自己从无到有做起来,然后再发展壮大,比如新成员基本技能、供应商、政府关系、资金资源,甚至为员工子女设立学校。

  专注于研究各个物种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进化的达尔文,很可能会对民营企业适应这种环境的现象深深着迷。如果说有哪个商业环境堪比生物大爆发与物种大灭绝并存的寒武纪时期,那必是1991年至今的中国。在中国,大批创业者倒下,而幸存者则变成拥有资源且能灵活应变的强大竞争者。事实上,他们可能是一个新时代的先锋。这个时代里,快速适应、于混乱环境中找准方向,筛选人才时看重潜力而非经验,你就能够获得全球性的竞争优势。

  过去5年间,我们研究了3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发现其中大部分做生意时的思维模式是:高度重视资产周转率;准确把握时机;青睐儒家思维,喜欢让所有人向顶层汇报的简明组织结构;对中国过去的动荡和债务累累深深恐惧;具备跟不同权力阶层打交道的能力。优秀企业还具有另外一些特质:以强烈的意愿和开放的心态来试验各种激进的管理技巧和实践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