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献计广州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1-24

  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基本特征的数字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数字时代。11月23日,作为“广州文交会”系列活动之一,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跨越与创新:数字化转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

  从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到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再到广州数字文化经济发展,与会专家认为,数字文化经济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和基本业态,应打通融合发展渠道,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催生文化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数字文化产业优势显著,要乘势而上实现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数字创意产业决定

  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

  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明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观察到,当前网络娱乐规模正在超越传统娱乐规模,网络平台成公众信息主要来源。同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模式不断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意产业决定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

  在祁述裕看来,要依托新基建,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超高清视频产业、智慧文旅设备及应用开发等文化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的商业应用场景。同时,要加快影视等传统行业数字化和文化制造领域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应用。

  数字化时代让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持续的政策供给和资金投入,以及大众对数字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再加之5G的应用极大地解决了数字应用场景短板,给文化产业数字化带来了机遇。”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社长谢寿光也指出了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在他看来,当前社会对数字文化产业的认知较浅,产业定义和统计有待建立,产业渗透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并缺乏数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以及相应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因此,谢寿光建议,要从战略高度来定位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大政策、制度供给,努力营造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扶持数字文化新兴市场主体培育;另一方面加大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努力营造数字文化产品的体验场景。

  数字经济不仅为文化产业赋能,也改变了金融体系运行的一般逻辑,金融需要在新经济框架下建立文化产业的服务体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从金融视角下阐述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文化数据资产问题。

  金巍说,数字文化产业下的金融体系需关注文化产业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尤其要重点评估与管理文化数据资产。他认为,应推动文化数据资产评估、交易业务并形成行业规范,探索开展文化数据资产相关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数据资产业务和项目,开展文化数据资产相关知识分享、学术交流及课题研究。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