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召开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全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三五”和2020年工作,明确“十四五”总体思路,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谭曼青作工作报告。
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使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获悉,2020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使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八项重点工作”,为防范市场风险、守护民生安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为“十四五”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围绕疫情防控大局,着力强化防控措施,展现担当作为。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突出管控重点,构建野生动物、农贸市场、零售药店、餐饮单位“四道防线”和进口冷链食品“六道关口”。同时,围绕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和“六稳”“六保”,以政策+服务“组合拳”精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精准优质服务,从行政许可审批、技术服务支撑、事中事后监管、企业信用管理、知识产权促进等方面全力支持市场主体复工复产。
在重点领域筑牢安全底线方面,全市食品安全稳中向好,药品安全平稳可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质量强市建设稳步推进,标准建设成果丰硕。
围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运用管理。全市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更加有效,知识产权创造更加高质。
同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市开办企业便利度全面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信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方面,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全市稽查执法成效显现,公平竞争审查和价监竞争执法展现新作为,广告和网络监管有效加强,消费维权效能进一步提升。
商事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增长2.01倍
会议同时回顾了“十三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工作,指出这五年是广州市场监管职能大融合、改革大提速、监管大提效、服务大提质、能力大提升的五年。期间,市场监管体制实现历史性重构。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从分段、分领域监管转向统一、综合监管,市场监管事业掀开新篇章。
自此,商事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从“先证后照”到“证照分离”,从改革登记许可到精简经营许可,从压减环节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更加便利。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率先构建“政产学研检用六方联合”产品质量国际比对提升机制,形成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质量治理大格局,创造对全国系统具有示范作用的质量提升工作“广州经验”。
知识产权新动源作用有效发挥。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格局初步构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显著提升,中新广州知识城获国务院批准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
市场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格局初步构建,全市市场监管领域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竞争执法在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良性竞争环境加速形成。
力争“五个方面”走前列、上水平
会议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要立足“大市场”,提升“大质量”,守住“大安全”,构建“大监管”,勇于探索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和集中度、显示度更高的抓手,从“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广州市场监管工作走前列、上水平,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首先,统筹发展和安全。慎终如始、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化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在安全监管上走前列、上水平。
其次,加快推进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深化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布局完善质量“新基建”;高标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质量推动知识产权创造,高效益推进知识产权运用,高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
同时,推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持续建设便利化的市场准入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降低准营门槛,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深化注销便利化改革。强化监管执法。加强稽查和竞争执法,提升公平竞争审查质量和水平,狠抓重点领域监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相关数据
促进商事主体发展。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55.27万户,同比增长24.88%;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69.67万户,同比增长15.78%。公示2019 年度“ 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8665家,同比增长42.95%,创历史新高。3.59 万户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进行信用修复。全市企业年报公示率96.28%,同比提高0.54%。
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6项产品质量国际比对提升工作,发布18个团体标准,多项指标国内首创。13家示范企业通过“湾区制造”评定,两家单位获评2019年度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全市新增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近1.6万项,累计逾5万项,居全省首位。新发布广州市地方标准87项,累计达143项; 全年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团体标准917项, 数量较2019年翻一倍。
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保护。全市专利质押融资额达66.77亿元,商标质押融资额达6.66亿元。推出2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24家科技企业提供4.34亿元融资款项。全国第一单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保单落地黄埔区。承办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实现专利和商标交易额17.23亿元,地理标志产品交易额11.1亿元。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7.1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6.6件,有效注册商标量151.4万件。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优秀奖44项。全市通过贯标的企业达5173家,居全国城市首位。
守住市场安全底线。食品安全: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415宗,罚没2024.35万元。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229万批次,销毁不合格产品5.3万公斤。全市3686家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全覆盖。药品、化妆品安全:全年抽检药品4001批次,化妆品3547批次,医疗器械656批次。化妆品产品确认达54.48万个次,居全国首位。特种设备安全:排查整治特种设备风险隐患3.9万项,全市在用电梯超期未检数量实现历史首次清“零”。广州96333电梯应急处置5873宗,解救被困人员8344人,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平均用时11.9分钟,现场施救平均用时5.3分钟,电梯救援水平全国领先。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工业产品5615批次,实物不合格发现率9.27%。
加强市场监管执法。查办各类案件5900余宗,涉案金额超2.57亿元,罚没超1.5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92件。
打击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仿冒混淆、不当有奖销售等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立案数、结案数、罚没额创近3年新高,查处案件70宗,罚没977.9万元。打击违法广告:监测各类广告,检测615.62万条次,是2019年监测总量的30倍。查处违法广告案件243宗、罚没2299.5万元。打击涉网违法经营行为:整改网站735个,提请关闭网站69个,查处网络违法案件60宗,罚没231.8万元。维护消费者权益:处理消费投诉举报70.57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7亿元。全市放心消费共建单位增至4591家,同比增长59.2%。通过全市832家消费维权服务站、63家全国12315平台ODR企业等社会维权力量,成功和解消费纠纷7.3万件,涉及金额1446万元。
服务“六稳”“六保”。协调15家检验检测机构完成涉防疫领域检测能力扩项。免费校准红外体温计2.13万台。减免技术服务收费6100多万元。提前拨付投资款800万元支持企业研发新冠疫苗。快速核发987家次企业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证明,涉及通关货物金额近81.7亿元。
抓好疫情防控。检查市场、各类经营主体757.25万家次。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501宗。查获违法口罩211.7万只。查办全国首宗涉嫌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案。收缴禁售动物1481条(只),网络监测下架1.72万款野生动物交易商品信息。劝停聚餐或宴席190宗、9871围、涉及10.81万人。组织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9大类重点场所经营主体、从业人员开展全覆盖核酸检测。“三强化三覆盖”累计采样33.7万份,结果均为阴性。检查冷库冷链物流企业3300余家次,整改问题30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