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长于绍良在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暨老干部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忠诚干净担当,着力培养选拔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这一态度高度与中央贴合,高素质的干部,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上海,必须倚重的重要力量。
干部为何会对改革事业如此重要?俗话说,“事在人为”,任何好的方针、政策,必须有相对应能力的人去实践、操作,才会真实落实这些政策,干部看似是管理者,但更该归类为专业人才,不因为人的能力缺失,导致好的政策无法落实,乃至在实践中“跑偏”,况且政策本身的制定,也是通过人才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干部,就是高水平的专项人才,其是否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对当前改革深水区的上海发展是基础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惜才爱才的传统,从建党之初,为了革命事业,对社会各阶层的人才都是善于挖掘、人尽其才,甚至抛开了政党间的隔阂,用一个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各方面人才,才有了成立新中国的壮举。而建国后的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发现人才,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挥平台,并能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基础,如大建设时期的“劳模”、“三八红旗手”等,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敏锐察觉到这一时期应该用哪类人才,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带动起一批人才投身社会建设事业,从早期的“铁人”王进喜,时传详,到改革初期的徐虎、包起帆袁隆平等,我党在每个建设时期都不缺乏人才,并且能发掘人才,而这些典型所带动的群体,成为我国几十年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承接了中国从一穷二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人才梯队。
每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有其共通性,也有时代需求,特别是在上海这样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下,上海对高素质干部的渴望是迫切的,而上海对于人才的定位,要求是更高、更全面的,不仅是要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这些基本的品质,也需要其具备新形势、新任务下能“独当一面”的能力,随着与国际的接轨,上海的经济、政治建设愈发受国际形势发展影响,这就需要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参与上海同国际的交流和接轨;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经济类方面的专家,为经济发展定调;国际间的碰撞,需要更多科技方面的人才,为上海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赶超发达国家做努力;上海社会内部发展,则需要更多基层上,勇于承担责任,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人才,为人民群众的福祉、缓解群众矛盾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和谐社会。
高素质的“人才型”干部,在每个时代,都成为我党能够应对外部变化、社会发展变化的“利器”,作为上海这样的特大型综合发展的城市,在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现状下,高素质的干部,是支撑改革更好更平稳推进的基础,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是高素质干部的基本特征,是承接整个上海,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上各行各业,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