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多少钱,才能给一个农业国播下制造业的种子?答案是25万两白银。
钱是这么花的:首先是曾国藩委托容闳去美国买设备,花了6.8万两;然后李鸿章买了家位于虹口的钢铁厂,花了6万两白银(其中4万是一个海关腐败官员交的赎罪银)。两个项目一合并,又砸了十几万两银子盖楼买地,这家叫做“江南制造总局”的企业就算是办起来了。
在这之前的一年,洋枪队自上海出发,在苏南打的太平天国丢盔卸甲,也让曾国藩近距离见识了西洋机械的厉害,“儒家完人”决定兴建现代军械厂。幕僚向曾国藩举荐好友容闳,这位第一个从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向曾国藩进言: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之基础。
曾国藩被洗脑成功,爽快掏钱委托容闳赴美采购设备。美国之行结束后,容闳带着从纽约普特南机械(Putnam Machine Co.)购置的一百多台机床加盟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也成为最早使用新式机器的现代化企业。上海工业的起点之高,在洋务运动中无可项背者。
1869年,上海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港口,此时曾国藩将两成上海关税拨给江南制造局,这意味着制造局每年至少有40万两白银以上的经费。铸铁厂、洋枪楼、轮船厂、锅炉厂、火药厂……洋务派将挽大厦于既倒的希望,寄托在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轰鸣工厂上。
不过,国产枪炮并未挽救大清,真正带给民族未来的,却是江南制造局的副产品。
江南制造局设有翻译馆,由外国学者口述,中国文人润笔,力求翻译严谨且易懂。逻辑、遗传、神经……等诸多今天常用的科学名词,都是当时敲定的,而且涵盖了数学、化学、机械等几乎所有科学,成为滋润中国几代人的精神源泉,梁启超呼吁年轻人“不可不疾读”。
一个国家开放与否,常常会影响未来的国运。识货的日本人从江南制造局大量采购了《列国岁计政要》、《克虏伯炮弹造法》等书籍,为明治维新提供强大助力。但此时大清却因为派去美国的留学生剃辫子脱马褂,坏了“夷夏大防”,决定将詹天佑等学童紧急撤回国内。
开埠后的上海,坐拥江浙的富庶和长江的便利,英美商人和广州买办蜂拥而至,驱动上海成为全中国唯一的“超一线”。到了1894年,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在纺织、船舶、造纸等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但这种被枪顶着头的开放,从来都意味着压迫与妥协。
从买办寻租到民族自救、从闭关自守到技术引进、从产业断代到奋起直追,上海制造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浓缩了共和国工业的发展脉络。而在进入新世纪后,上海已经跻身全球顶级城市,消费属性和国际化属性突然凸显,人们对于上海工业的未来,又有了一些好奇和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