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叠加新冠疫情,增加了国际间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中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演化为国家间新的战略竞争点。
人才自立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在科技人才培育、吸引和集聚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持续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实现高端人才的“中国集聚”,我们仍需要新思路、新谋略、新作为。
一、坚持自主培育高端人才
高端科技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的战略性资源。
作为人力资源大国,中国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规模居世界领先地位。2018年,全球科技领域的学士学位授予总数超过7500万,其中领先的学位授予国为印度(25%)和中国(22%),紧随其后的为欧盟(10%)和美国(10%)。过去十五年间,中国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各州和许多欧洲国家。
除了本科教育外,中国博士教育的规模在近年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中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博士学位授予量上升较快。
除了规模优势外,中国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结构方面,也具有系统化和灵活性特征。近年来,伴随着前沿技术和科技领域的不断涌现,教育部也在及时调整、更新学科设置和布局,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例如,2019年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体现了人才培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总之,人才的规模和结构优势,是中国应对当前和未来世界科技竞争和变革的底气和信心。
当前,中国正经历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规模红利曾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但伴随着产业转型及劳动力总体规模的逐渐下降,如何将人才培育的储备的优势转换为质量优势和人才红利,仍需进一步的机制体制创新,吸收、总结、分享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育的经验、做法和模式。
以芯片领域为例,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半导体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尤其是,中国已成为全球半导体的第二大产业分布地区,未来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在人才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着规模不足以及人才从高校到生产的距离问题。
在推进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及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过程中,中国应将培养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作为教育改革攻坚期的核心使命,将立德树人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要求,不仅在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上下功夫,还要在吸引卓越人才、提升科技职业吸引力上下功夫,为他们提供安于并乐于创新的制度、氛围和待遇,从而将最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来。
二、积极参与全球高端人才环流
积极建立一个开放、卓越、共享、包容的人才制度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教育、人才等优质创新资源流动的便利化水平,形成与国际一流人才资源对话和合作的能力,是中国建设国际高端人才流动“枢纽”的前提和保证。
在所有创新资源的流动中,“人”的吸引和集聚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因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既需要一个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也需要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宽容的创新创业文化、丰富而具有前景的职业发展际遇,才能实现国际高端智力资本的“中国集聚”。
建设高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目的国,还需要在提高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通过体系建设,从制度上吸引人才、挽留人才、用好人才。基于此,未来的人才工作重点应放在:建立国际标准的人才服务体系,从保险、家庭安置等方面为人才的流入、工作和家庭生活提供保障;用好留学生教育政策和学者访问计划,吸引特定领域的高水平学者和学生。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国际声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具有了吸引高质量学生的基础和现实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国。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根据中国科学研究的需求和实际,将留学生教育与基础科学研究布局联系起来,发挥高质量留学生群体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