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归春招求职趋势报告
发布日期: 2021-07-05

以海归人才为例,今年一季度,上海留学人员落户近6000人,同比增长55%。目前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累计达20万余人,引进的留学人员总体上具有学历高、年龄轻、结构优、拥有国际视野、发挥作用明显等特点,9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平均年龄28岁,80%毕业于世界排名前300院校。而在应届生就业方面,近日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第一为上海。

  海归、应届生首选地

  不管是“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还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这些软实力的内核,也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6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下称《意见》)全文公布。目标之一,就是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意见》还提出,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焕发城市软实力的发展活力,包括打造引领未来的创新策源地、建设开放共享的创新试验场、营造英才汇聚的创新“强磁场”。

  比如,建设一批享誉国际的学术高地和新型智库,成为全球智慧交融之地;提升重大创新平台能级,构建更高水平全球创新网络,促进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文化流等充分流动,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全要素;实施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等等。

  作为国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上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海归人才。在打造硬科技的同时,上海正在持续释放引才信号。

  上述《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北京、杭州、青岛、南京、重庆、长沙。作为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呈现毕业生净流入的状态,人才吸引力旺盛。

  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0海归春招求职趋势报告》也显示,2020年海归应届生同比增加72.9%。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2020届海归人才期望在一线城市发展。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稳居榜首(19.2%)。

  上海的部分科技公司也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些数据。

  曼恒数字是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孵化的企业。在周清会看来,不管是最初没有盈利的初创期,还是当前进入稳定的发展期,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对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

  他说,企业用人才并不是需要千军万马,而且高新技术企业和普通办厂不同,在招纳人才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招到合适的人。

  “比如20年前我们创业的时候,做这个领域的公司并不多,在组建团队时特别需要海归人才,以及北清复交等在前沿实验室待过的学生。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上海在人才供给方面解了燃眉之急。可能当时换一个城市,我们也会创业失败。而现在,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双向匹配是成功的关键。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如今公司的首席科技官(CTO)是外地重点高校图像处理领域专业毕业的,而这种(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类的专业要去别的城市找工作也并不容易,因此他毕业后就来了上海。后来,政府的人才政策又解决了他的落户和人才公寓等实际问题,并在去年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这不仅仅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也给到他在买房、收入方面的补贴,这样人才更有了归属感。”

  而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不断推进着产业集聚和生态完善。

  从中科院离岗之后,徐德辉创办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上海烨映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他看来,当时创业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因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很成熟,而且各种服务以及配套都找得到”。

  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上海的积累和优势明显,人才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我们作为一家做设计的企业,设计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另外,我们也没有工厂。而这种运作模式在上海大家都会非常理解,你也不需要去向他人解释。要是换个地方,可能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可能会把我们看成是皮包公司。”

  集成电路设计龙头企业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楚庆也告诉第一财经,高科技公司一定是围着人才转。例如就在紫光展锐研发中心的周边,除了我国企业,还集聚了大量行业的海外公司,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生态。”而在上海,就可以找到产业链中的各种企业,从材料厂商、软件供应商甚至一些清洗剂企业。

  对于由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的海归学子创办的AI公司西井科技来说,上海的产业氛围和政府服务对于公司发展至关重要。

  该公司首席运营官(COO)章嵘对第一财经表示,2020年年初,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迅猛,急需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筹资来推进研发和市场推广。“从国家到上海市、区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当时也被纳入‘稳企业保就业金融重点支持企业名单’,获得了数千万元的‘零抵押、无担保’的授信额度,拓宽了融资渠道。”

  钛米机器人创始人潘晶告诉第一财经,对于一家做医疗机器人的企业来说,最关注两个元素:一是临床层面,要有具有代表意义的医疗机构和专家;二就是人才层面,需要有国际视野和最顶尖的工程师。“这两个维度,上海都是不二之选。此外,上海的医疗生态中行业非常丰富。”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