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点燃“人才引擎” 人工智能产业正崛起
发布日期: 2019-08-05

  他给汽车安上了眼睛和耳朵,赋予它观察世界的能力。他用高科技上演“速度与激情”,让机器拥有思维和记忆。他用真实的大片告诉人们:未来已来。

  他叫毕欣,苏州豪米波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在“2017 CCTV 中国创业榜样”颁奖典礼上,毕欣走上了颁奖台。他带来的项目是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与毫米波雷达,为驾驶人员行车过程中的安全保驾护航。

  “从事毫米波的研究已有多年,成就斐然,而且又是当前最热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人才。” 2016年,毕欣进入了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招商人员的视野。

  应邀参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的毕欣,在亲身考察了创业园的政策和条件后觉得这里非常适合自己创业。2016年,他放弃中科院工作来昆山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如今,毕欣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毫米波雷达在市场上占据着有利的地位。一方面,在技术上毫不逊色于国外知名厂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国外的水平。另一方面,在价格上,比国外的产品低30%,颇具优势。

  毫米波雷达和驾驶辅助系统的安装,有效地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目前,这项技术只覆盖了一小部分中高端车型,整体搭载率不足10%。未来,国内驾驶辅助系统必将普及到低级别的车型。除了汽车市场外,低空飞行无人机、安防监控等领域,也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如此广阔的前景,令毕欣满怀信心。

  作为汽车与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创新融合的代表,智能驾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对传统汽车市场的颠覆作用已成共识,技术前景广阔,市场规模巨大,越来越受到各地高度重视。

  苏州是全国智能驾驶产业迅速发展城市之一,目前这里已集聚集成算法、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近2000家,吸引了清华汽车研究院、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行业核心大院大所资源。

  去年10月,苏州高铁新城启动建设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区,至今产业生态已基本形成。这座新城已集聚智能驾驶相关企业近40家,研发人员1300多人,以高铁新城为核心区,高密度聚集高精地图、集成算法、激光雷达等关联企业20多家,引进和培育初速度、智加科技、华砺智行等行业领军企业。

  初速度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自动驾驶大脑”,其核心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驾驶决策算法。产品包括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方案,以及衍生出的大数据服务。初速度于去年10月成为国内首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融资总规模超过2亿美元。

  去年下半年,初速度将总部从北京迁至苏州高铁新城,今年3月份,初速度为位于苏州高铁北站正对面的总部大楼揭幕。初速度合伙人孙环解读落地苏州时称“公司发展到第二年,考虑到产品化时,发现苏州高铁新城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是产业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前不久,初速度获发苏州市首批智能驾驶道路测试牌照(苏E2001试)。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王永东用一句歌词表达微软与苏州结缘时的欣喜。在他看来,缔结这份缘的,是苏州工业园区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环境和政府务实高效的行政服务能力。“我们考察了许多国内一线城市,只有苏州给了我们想要的感觉。”

  2016年,微软研发中心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该中心主要为微软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王永东称,“未来微软要把苏州建设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硅谷。

  和王永东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不少世界级品牌公司负责人。近年来,飞利浦、微软、BAT、科大讯飞、思必驰在内的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他们一起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蓬勃发展走向实际应用。

  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高水平的语音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及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能力,依托这些核心技术,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覆盖影响智能驾驶及无人机、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旅游、智能金融等诸多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600家。预计今年园区将形成产值约350亿、估值上千亿的人工智能产业集。

  在苏州,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崛起,也让一个新职业——“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出生于1989年的李玉笛就职于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在计算机视觉研发方面,李玉笛所在小组的研发成果X光安检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在今年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应用。

  这种X光安检智能图像识别系统,相当于给传统的安检仪加装了“大脑”。2019年初,X光安检智能图像识别系统正式大规模推广应用。全国许多机场、地铁站、高铁站、物流企业等都配置了这一“苏州智造”。

  今天,在苏州,数以万计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正给万物赋予智慧。作为苏州四大先导产业之一,2018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564亿元,集聚企业456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并且在机器人研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驾驶等领域已形成一定产业优势。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