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喝的水,有八成引自河源的万绿湖;河源,是深圳多年来在省内对口帮扶的“兄弟”。两座城市,同饮东江水,亲似一家人。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已经不是那种简单的“施”与“受”,而是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上个月,张文从深圳市委常委、福田区委书记的位子上调任河源当市委书记,也让人对深圳与河源建立更紧密关系充满期待。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如何做好“1+1>
2”的文章?带着这个问题,3月8日,深圳商报记者在广东代表团驻地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委副书记、市长彭建文。
深圳的帮扶提升了河源的“注意力经济”
记者:从最初的单一扶贫到现在的全面对口帮扶,深圳帮扶河源已经二十多年,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启动新一轮全面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使命。作为河源的一市之长,您从深圳的帮扶工作中有哪些感受和体会?能否简要概括一下这两年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
彭建文:我真切地感到,深圳是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来帮扶河源的,倾情倾力,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尤其是深圳派出帮扶河源的干部,真正做到了“扎根”帮扶,这让我们十分感动。
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两年多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比如,资金投入大,去年以来深圳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达24.22亿元。招商引资也有重大斩获,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协助河源市、县(区)两级共引进签约项目165个,推动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巴伐利亚庄园、河源电厂二期、华电新能源、王老吉、农夫山泉二期、百味鲜等一大批大项目落户河源,通过项目和产业有力带动了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此轮帮扶最为核心、也是最实在的内容。
过去五年,河源全市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1.1%的增速,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匹“黑马”。尤其是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南方》杂志每年发布的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中,在发展后劲较量中,河源连续在2014、2015两年位居全省首位。这些成绩,也是深圳帮扶河源的成效体现。在这里,我也要代表河源人民衷心感谢深圳多年来的帮扶支持。
记者:资金、项目的帮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除这些以外,衡量帮扶成效更重要的一项指标,还要看是否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您认为,河源从深圳的帮扶工作中有哪些隐性的“获得感”?
彭建文:我认为,深圳全面对口帮扶给河源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高了外界对河源的“注意力”。我们知道,一个地方的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这个地方就越能吸引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往这里流动、聚集,这就叫“注意力经济”。深圳是举世瞩目的现代化都市,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帮扶河源,让很多人从深圳这个“窗口”认识了河源、关注了河源,这个 “活广告”大大提升了河源的“注意力经济”。所以说,河源要在帮扶工作中利用好深圳这个金字招牌,利用好深圳的美誉度,借助深圳的渠道和力量,依托特区的平台和资源,引进一批优质大项目落户河源,同时积极推进交通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深化改革以及各项民生事业发展,为帮扶“后时代”的河源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帮扶工作还给河源留下一笔“无形资产”——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作风。去年以来,深圳共派出157名干部到河源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这批干部带着真心、真情来到山区河源,务实肯干,辛勤付出,理念创新,让我们看到了特区干部队伍先进的工作理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工作效率,让我们由衷感到钦佩。157名干部对深圳而言可能微不足道,但他们散落在河源各个岗位,发挥的就是“鲶鱼效应”,将刺激、激活河源本地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状态和作风,这对于河源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都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是“帮扶”,不是“代替”,是“扶”我们走一程,不是“背”我们走一程。河源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着力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更加有力地推动河源加快发展。
记者:说到这,我们还想到,深圳对河源不仅派出了帮扶干部,还输出了主政官员。不久前,深圳市委常委、福田区委书记张文刚到河源走马上任,担任河源市委书记。在你看来,张文书记的“深官”标签对于更好地推动深圳河源一体化发展是否一个利好?为什么?
彭建文:肯定是个利好。张文书记来自深圳特区,视野开阔,是省委优中选优的好干部,把张文同志派到河源工作,是省委对河源发展的最大支持。我们常说,事业成败,关键看当家人。张文书记在多个地方、多个岗位履职工作,具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从特区到山区,相信张文书记必定带来创新的特区精神和先进的特区理念,必将在河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加有力推动深圳河源一体化进程。
河源要“对标”深圳实现两市一体化发展
记者:说到深圳河源一体化发展,我注意到在2月18日召开的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张文书记表示河源要“对标”深圳,最终实现与深圳的一体化发展。在河源市委市政府的眼中,对标深圳的“标”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体化发展将具体从哪些方面推进?
彭建文:河源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对标”深圳,激发干部的主动作为意识,提高工作的行动力和落实效率。其次,要在政策举措上“对标”深圳,通过单项突破,争取实施与深圳一体化的政策。再次,制度创新上要“对标”深圳,这是河源目前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深圳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经营、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河源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当前,形成以深圳为龙头的区域发展经济体是必然趋势,主动融入深莞惠经济圈,是河源“十三五”期间的主导战略。我们要积极谋划和对接各项合作事项,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与深圳合作的对接点、融合点,共谋双赢发展。
比如,强化交通对接,全力推动赣深高铁等一批道路的规划建设,大幅拉近河源与深圳的时空距离;强化产业对接,积极承接深圳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移;强化创新机制对接,主动接受深圳创新辐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支持。
两市合作“1+1>
2”的突破口在于产业对接
记者:根据我们的理解,全面对口帮扶中的双方并不是简单的“施”与“受”的关系,而是通过帮扶这个平台,最终实现两市的互补发展、合作共赢。在您眼中,深圳和河源实现“1+1>
2”的突破口在哪里?
彭建文:我常说,河源和深圳要把关系拉得更近一些,把心连得更紧一些。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从表面上看,是深圳的资金、产业、制度、实力资源向河源的一种“外溢”发展,但是从历史上看,河源向深圳何尝不也有资源的“外溢”呢?比如说,人才输出。据统计,河源有60万乡贤及务工人员在深圳工作生活,可以说把最好的人才都输送给了深圳。再如,水源输出。深圳是个缺水城市,有80%的饮用水来自东江,来自河源的万绿湖。多年来,河源不惜舍弃很多发展机会,力保万绿湖一方生态,为的就是让深圳等地喝上安全、清洁、高质量的水。因此,深圳与河源有着很多的优势可以互补,是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不是纯粹的“施”与“受”的关系。
就像你所说的,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两座城市瞄准的是共赢,追求的是“1+1>
2”的效果。我认为,当中的突破口首先在产业对接、项目落地上。河源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产业,必须抓住这个事关发展的牛鼻子,真正实现突破。我有一个观点,叫“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就是说,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深圳和河源在产业发展上可以利用各自优势形成产业互补关系。
比如说,深圳土地空间资源紧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时可以侧重打造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同时,发挥对口帮扶这个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强与河源的产业对接,充分利用河源的环境、资源优势,将企业的先进制造环节放在河源。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对口帮扶工作新机制,特别是在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采用两地共建共享的模式,通过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产业共建、共享,实现城市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