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新动能需要“新药方”
发布日期: 2016-12-15

  在中国经济降档换速、结构调整爬坡过坎、制度改革攻坚克难之际,网易经济学家年会邀请吴敬琏、厉以宁、前IMF副总裁朱民、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等经济学家及财金系统知名人士为当下经济把脉问诊,宗庆后、刘永好等领军企业家则分享他们在全球低增长时代的应对之道,为新常态下的企业经营提供多维角度和启示。

  全球市场波动将加大

  吴敬琏在演讲中明确提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不确定性”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热词,尤其在美元加息进入倒计时,在全世界都在静候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这个敏感时期。IMF前副总裁朱民分析,市场对美联储今年的加息已有强烈预期,这个基本可以确定,问题是美联储明年会以怎样的速度和强度加息。他认为,美联储强化加息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最大变化,欧元、日元等一系列货币在过去的12个月里都在贬值,货币市场的波动开始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点。因此,朱民预测,全球经济将会整体低位运行,美国金融经济走势是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的政治风险和利率汇率风险开始成为最主要的风险,经济增长波动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在未来五年会加大。

  多位与会嘉宾都认为,全球经济正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局,这个变局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危机以后的政策不断的演化和形成,直到现在,整个经济正在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角度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其中,美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朱民认为,特朗普当选美国新总统后,横空出世带来新政策的不确定性,美国在未来几年的变局将影响全球经济的格局。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则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判断更为直接,他说:“世界经济危机还远远没有过去,我认为还在继续恶化,如果不是现在科技比较先进,世界大战早就爆发了,现在一打就会毁灭,但大国打小国很频繁,所以世界动荡不安。”

  中国经济筑底企稳

  论坛上,有专家表示,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确定肯定是相对的,不确定是绝对的,从大小不同周期看,中国经济在未来会表现出一定的确定性,也会有不确定性。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中国经济下行的态势正在接近尾声,已经看到了筑底企稳的走向,先行指标已经趋于稳定,采购经理人指数、发电量、用电量、工业品出厂价格,这些都预示着短期中国经济的市场需求已经在开始恢复。“从整个中国经济今年以来的运行轨迹来看,经济运行相对平稳,没有大起大落,这折射出中国经济从小周期看,正在朝平稳的方向转变。而且,整个政策的信号也在预示着政府对于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的担忧在减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则用数据说话,他分析,GDP和投资增长速度、CPI和PPI这一系列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正处在比较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中,历史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经历了两次通缩,一次是从1998年到2003年,另一次是从2012年开始,但过去一两个月PPI由负转正,说明中国经济周期已经开始触底了。

  经济发展寻找新动能

  如何让中国经济找到发展新动能,经济学家们各有看法。吴敬琏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推进体制的完善,如此才能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才能维持有效率的增长,企业繁荣、劳动者收入提高等目标才可实现。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强调道德的力量,称中国下一步改革有两条底线不能突破,即法律和道德底线。他说,人类社会存活下来靠的是道德力量的调节,一定要想法子在现在的社会中把道德力量调节放在重要的地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当前中国必须面对潜在增长下降这一现实,需要利用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错配的问题。“有大量投资进入到对改善生产率没有帮助的行业或者是领域,比如说房地产发展过快,这些都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的放缓,会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现在中国很多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很多产品已经够了,进入过剩阶段,过剩阶段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能这样再投资了,投资越大、规模越大,可能得到的利润或许反而更低。“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调整,企业经营也必须要转型。”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