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位于深圳市西部,珠江口东岸,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也是深圳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重要支撑点。目前,宝安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宝安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的发展蓝图。
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资源。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级、国际性人才与智力交流盛会,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在深圳举办10届,为深圳集聚全球化人才、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极大促进了深圳高新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现已成为深圳继“高交会”、“文博会”之后又一闪亮的城市名片。
近水楼台先得月。大会长期落户深圳,让宝安区抢得先机。据悉,宝安区连续参加10届大会,在城市形象宣传、海内外人才交流合作、产学研对接等方面硕果累累。今年第15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首次设立两大展馆,面积近900平方米,逾百家企业参展,吸引国家、省、市领导人前往宝安展馆视察指导,达成引智项目重大合作意向,现场招聘人才超4000人,均创历史新高。
设立两大展馆
展现宝安发展新优势
精心布置展馆,展现宝安发展新优势。今年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宝安区在1号馆设立引智成果交流展馆,在3号馆设立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展馆,集中展示宝安区位优势、发展前景、产业特色、优惠政策,向全球推介“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宝安、质量型创新型产业名城、宜业宜居活力之区”的良好形象。
发展成果集中展示。展馆现场,以宝安“据”献的形式,展示宝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2016年,宝安区GDP突破3000亿大关,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31亿元,占全市2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50家,居全市第一。
重大项目集中落地。走在宝安区展馆,就能看到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世界级滨海湾区旅游地——滨海文化公园,全球“互联网+”新标杆——“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平安、正威、中交、中冶、中电建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项目相继落户。
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展馆里,可以目睹宝安区出台贯彻落实市人才政策实施方案,叠加市、区两级,效应明显;2016年资助人才709人次,团队12个,资金4000余万元;2017年安排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5亿元。
推介高端载体
打造湾区人才高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两年,宝安区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全力推进重点人才集聚地建设。目前,累计建成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各类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55个,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市场化的研发集群,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持久活力。
国际院士科技创新中心。设有四个板块,即中国深圳石岩湖国际院士村、科学家实验室、诺贝尔中心、诺贝尔/院士产业园。其中,石岩湖国际院士村是可容纳全球院士、诺奖获得者50名,未来宝安将依托国际院士村建设五大诺奖实验室,并与上海对接,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打造“上海基础性研究+宝安技术转化型研究”的研发应用链。
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被聘为石岩湖国际院士村名誉村长;诺贝尔奖得主罗杰·大卫·科恩伯格被聘为石岩湖国际院士村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尔·巴瑞·夏普莱斯,以及王佛松院士、郭位院士、吴岳良院士、汪集暘院士等都“搬”进石岩湖国际院士村,成为支撑院士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谈到石岩湖国际院士村的人才价值和产业价值,石岩湖国际院士村名誉村长饶子和院士说,石岩湖国际院士村着力解决从0到1、从无到有、从设想到实践的第一步。与北京和上海相比,石岩湖国际院士村里的院士区别在于,我们注重院士研究的产业化,换句话说,每一个入驻石岩湖国际院士村的诺奖得主和院士都以技术成果的转让转化和产业化生产为目的,我们把这个叫做“最后一公里”转化性研究。
深圳宝安人才园。高标准建设宝安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区人才园),打造360度综合性人力资源平台。园区提供公共服务超市、大厅招聘、创业咖啡厅、留学生创新创业园、脑洞空间,搭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人才创业孵化、人才交流对接多个平台。依托大会平台,宝安区与中智人力、智联招聘、博尔捷等知名人力资源企业签订入驻合作协议。
中德欧产业园。2016年11月,宝安成立了中德(欧)产业发展合作联盟(以下简称“中德联盟”),计划通过联盟推进一系列对德合作,引进德国先进技术和管理,并与本土产业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传统产业。中德联盟成立后,陆续尝试一系列对德合作大项目。
国际人才合作
搭建全球智力融汇平台
宝安区充分利用大会丰富的国际知名专家组织资源主动出击,寻求国际人才合作,达成多项重要成果。
大会上,宝安区与德国高级专家组织(SES)达成合作,共建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示范平台。在中德“共塑创新”、宝安与德国实行产业、人才技术全面对接的背景下,宝安区与德国高级专家组织(SES)合作,大力实施德国专家柔性引进计划;从德国高级专家组织内部50多个领域1万多名入库专家名单中,选择企业需要的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平均派遣时间为4至6周。
与加中创新中心达成合作共建加中人才合作新平台。大会期间,宝安区政府与加中创新中心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深圳宝安人才园,建设加拿大(留学生)创新创业园。加中创新中心将每年促成不少于3宗“人才+项目”落地创业园,园区正常运营后在园“人才+项目”不少于10宗。
与前海智库达成合作,入驻人才园同步建设“一联盟两基地”。探索建立宝安区“工匠联盟·工匠基地”和“大学生实训基地(深圳·宝安)”,计划每年吸引1000名以上大学毕业生及技能人才进入宝安区企业实习;借鉴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每年建设不少于10家宝安工匠基地、培养1000名工匠;开发宝安区新兴工种,创新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举办“大国工匠论坛”等技能人才交流提升活动,创建国内首个以“工匠型”技能人才为主的先进交流平台。
引进国际人才
对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招揽一批急需紧缺中高端人才。大会期间,入场人数达到8.3万。宝安区在激烈人才争夺战中全力出击,携110余家企业,3000多个岗位,最高年薪60万,参加双选会、精英天下、智聘百强招聘会、海归人才招聘会等多场招聘活动,4000余人与宝安用人单位达成初步意向。
同时,借大会期间高端海外人才齐聚大会之机,宝安区举办百名海外博士宝安行活动。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百名海外留学博士组团来到宝安,实地体验宝安的发展环境,期间共有20余海外博士明确落地意向。
宝安人才园 搭建十大平台
目前,宝安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宝安人才园)已经开工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做优做强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人才创业孵化平台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平台等十大功能平台,力争形成全市乃至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品牌。
宝安人才园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位置,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紧邻全球最大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在建)、国际会议中心(在建)和深圳科技馆(在建),机场T3、T4(在建)航站楼近在咫尺,直通地铁11号线(桥头站、塘尾站)、20号线(规划国际会展中心南站),沿江高速、深中通道贯通珠三角,形成扇形辐射格局,尽享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优势、海陆空港立体交通枢纽优势,以及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多层次互补、多类别共存的产业发展优势。
具体而言,宝安人才园将搭建以下十大平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平台,人才创业孵化平台,就业服务平台,高端人才及人才团队“一对一”服务平台,人才协会及“一联盟两基地”集聚平台,人才交流对接平台,人才党建平台,人才智慧服务和楼宇智能管理平台,人才公寓及生活配套平台。
目前,宝安已开始着手建立“1+1+2”高层次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即1个领导小组、1个处级干部和2名服务专员,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及其团队开展一对一服务,对其他高层次人才开展一对多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宝安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