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定下的“城市质量提升年”。新年新愿望,我们就来说一说深圳质量,说一说质量提升,说一说质量优势。
如今的深圳,正在努力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既是发展新目标,也是深圳能否再上新台阶的高位大“坎”,跨过这个“坎”,我们就能与世界名城比肩而立。跨不过去,我们就只能是小有成就的“二流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关键跨越?就看我们能否通过发展质量提升,让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不仅在中国过得硬,更能在世界叫得响。
回望过去一百多年的世界历史,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都走过一条以质量引领发展的成功之路。一战前的德国、二战前的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其生产的产品都曾被视为质量差的便宜货。与产品质量相关联,包括社会治理、环境质量的综合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一种粗放状态。此后,这些国家都是通过狠抓质量和标准,成为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强国、强市。而许多曾经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家和城市,则因为不能建立起稳定、持续、强大的质量优势,而只能长期处在“跟随者”的被动发展地位,始终在苦苦追赶,却不能超越引领。
深圳的发展经历,本身就是通过创造质量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诠释。十多年前,深圳就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发展处处受限。十多年后,深圳不仅没有止步不前,反而能够不断实现高位过坎,做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内转型升级的城市典范。总结经验,也许可以总结出百条千条,但归根到底,关键就是一条——以质取胜,用质量优势对冲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劣势和不足,以质量先行赢得发展主动。
中外城市发展史已经反复证明,质量优势是一个城市的终极优势,是从普通城市迈向世界一流城市的通行证。深圳用质量优势获得了今天的成功,更要靠质量优势去赢得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
首先,我们必须树立大质量意识。深圳质量,远不止于深圳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它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所有方面,包括经济质量、社会质量、文化质量、生态质量和党委政府服务质量。只有这所有方面的质量都争创一流,深圳才能真正成为国际一流城市。以深圳曾经学习过的样板城市新加坡为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水污染一直是新加坡人的心病,市中心的新加坡河“闻着味儿”就能找到。他们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从所有水污染的源头着手治理,最终把新加坡河变成了城市风景、观光胜地。可见,深圳要建立质量优势,必须做到优势全面,不留质量短板。
要建立质量优势,必须是标准先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人们常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企业如此,城市亦然。有了高标准,就能逼出好方法,创出高质量。30年前,摩托罗拉公司曾提出“六西格玛”质量标准,也就是说不合格率仅为百万分之三点四。这样的标准被认为难以企及。可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流程的严格控制,“六西格玛”真的成为了现实。如今,我们强调深圳标准,不仅是指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服务标准,更要在城市管理治理层面创造更多被大家认可的深圳标准,当深圳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所采用,深圳的优势不可夺也。
深圳质量既要全面提升,更要有重点突破。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可能有一座城市成为全能冠军。深圳要打造质量优势,不仅要消灭短板,更要突出强项。深圳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其中的关键词是“创新、科技、产业”。目前,全球正处于科技和产业创新集中爆发的前夜,多个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集中爆发,对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为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在春节前召开的市委全会和市两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长许勤明确提出,深圳要推出“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集中力量加快创新发展。深圳如果能围绕“创新、科技、产业”,尽快形成新的质量优势,深圳就能尽快实现城市的关键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