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2月8日通过新一期政府公报发布。《规划》提出,围绕提升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持续健全要素齐备、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高质量高标准促进体系,实现质量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质量供给水平显著提高,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整体领先,民众幸福感极大增强,打造中国城市质量型增长和内涵式发展的新标杆。
1月13日,深圳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2007年作为“城市质量提升年”,要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党在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战略和举措。
如何看待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质量提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资金的大量投入、人力的大量使用、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有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难以超越发达国家,资源的大量消耗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处于向高端产业转型的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已经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有条件超越国际上的发达地区。只有质量提升,才能完成转型。因为质量提升意味着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市场拓展等的提升。
深圳曾经以“速度”著称。“六五”时期(1981-1985年)最高,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0.3%;“七五”时期为22.4%,“八五”时期为30.9%。深圳国贸大厦建设时,通过改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三天一层楼”超高速度,被新华社报道为“深圳速度”,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词,成为深圳的代名词。深圳早期的高速发展,主要是利用香港产业转移的时机,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产业。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开始谋划产业转型,1987年深圳市政府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涌现了“华为”“中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
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转变,标志着深圳成功转型。2015年深圳生产总值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2016年生产总值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深圳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得益于深圳转型早、转型快。深圳第三产业的比重已接近60%,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50%。质量提升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对深圳的高速发展,贡献非常明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质量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经济新常态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决定将2016年确定为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7年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三个字很重要。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市场经济理论最重要的两条曲线是供给和需求曲线,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西方供给学派主要有:新古典理论、新供给经济学、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性理论、新制度主义等等。萨依定律、拉弗曲线是供给学派的代表理论。萨依定律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依创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生产者的生产引起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社会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表明消费相对不足,萨依定律有局限性。拉弗曲线由美国经济学家拉弗创立,主要观点是,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税收减少。西方供给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西方国家陷入经济滞胀局面。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要从供给着手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生产和供给首先要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投资的能力和积极性。
我国当前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于西方的供给学派,也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概括起来,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市场经济可以自发保持经济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一个过程,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调节经济,但有滞后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总量上与需求侧平衡,还要求两者在结构上平衡。社会经济非常复杂,市场瞬息万变,结构平衡绝非易事。如果结构不平衡,就会出现部分行业、产业、产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我国当前主要是供给侧结构问题,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多。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尽管供给侧与需求侧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平衡,但是,由于质量不能满足需要,最终出现供求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承接国外境外转移的加工贸易,成为世界工厂,低端产品较多、低质量产品较多,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国每年出国出境超过1亿人次,在国外境外的消费能力强劲。从另一方面反映国内供给侧存在较大问题。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和要求看,质量提升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传统产业要通过改造提升质量,新兴产业要不断创新保持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在生产端发力,而质量是生产的基础和生命。
深圳已经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和七个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截至2016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37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800多亿元,占GDP的4.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一些天然的短板。拥有专利的主要是少数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缺少专利或没有专利。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庞大,但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偏少。
深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应在质量提升方面。通过质量提升调整改进供给结构,保持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提高有效供给,最低限度地降低无效供给,最终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的突破需要质量提升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一个昔日小渔村,现在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深圳,他认为: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一个代表作,是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
深圳是改革之城,也是创新之城。深圳的创新并不是这几年突然出现,而是在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就已与改革同时存在。
我国改革的指向非常明确,主要是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突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充分肯定深圳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同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近40年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克难关,建立完善成熟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个阶段特别需要创新,因为通过“革命性”的改革突破旧体制后,需要创新使新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创新寄予厚望。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了创新引领和“四个全面”。“深圳质量”的重要内涵就是稳定、发展、高效等,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只有质量提升,才能做到改革与创新联动发展。通过深圳质量推动改革和创新。一是要让改革与创新无缝衔接,使两者成为深圳发展永恒动力。二是要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会创新。 三是要崇尚创新、包容失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
“深圳质量”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也涉及到社会、法治、文化、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要用深圳质量的内涵筹划各个领域的发展,用深圳质量的要求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用深圳质量的标准衡量各个领域的发展。要通过深圳质量补短板,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