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
发布日期: 2018-01-19

  “GDP增长8%以上”“全年为企业减负1300亿以上”“全年安排重大项目投资1683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全年安排基础设施投资1300亿元”“推进17个300公里在建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启动5G试点”“完成600个以上城中村综合治理”“拆除消化违建2000万平方米以上”……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深圳在2018年又会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17日上午,深圳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市长陈如桂作了《政府工作报告》。羊城晚报记者仔细梳理了《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深圳市政府针对2018年的工作可以用“十大关键词”概括。

  2018年主要工作

  关键词1

  营商环境

  指标:全年为企业减负1300亿以上

  报告提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营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自贸区改革试点,推进通关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建筑工程审批制度改革,着力保障产业空间,降低企业成本,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人才公共服务。

  解读:深圳市人大代表张永信表示,未来,深圳要留住手机、机器人、芯片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给这些企业扩大规模的空间是关键。政府明确提出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重视工业用地的规划,将对工业企业想在深圳扩大规模但是无地可用的窘境带来变化。

  关键词2

  供给侧改革

  指标:全年安排重大项目投资1683亿

  报告中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重大项目落地投产,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解读:深圳市人大代表梁沪明认为,目前深圳市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需要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供给侧改革上有的放矢,顶层设计才不会出现偏差。供给侧改革要有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落实,深圳在通讯、5G等方面占领了产业的制高点,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引擎,政府在产业布局上应该更多地站在市场的前沿进行布局,这样才能在产业引领上更好地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初衷。

  关键词3

  创新发展

  指标: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

  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发展更有质量。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产业、研发、市场、资本、人才等全要素协同,实施综合创新生态优化计划,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加快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短板,培育新动能,集聚更多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解读:深圳市人大代表吴光胜认为,新时代下,目前深圳的新使命就是“高位过坎”,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应该加快发展新的更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这恰恰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最多的部分。“深圳能够改变市场和行业引领性变革的产业方面投入很多,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更大,作为一名新行业的从业人员,我感到非常振奋”。

  关键词4

  粤港澳大湾区

  指标:启动总规模100亿丝路发展基金等

  报告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大湾区发展规划建设为契机,争取推动深圳更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专项实施方案,坚定不移推进深港澳在经贸、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领域更紧密合作,积极对标国际化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发展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建设前海城市新中心,打造湾区合作新亮点,构建“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新载体,开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新领域,增创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解读:深圳市人大代表孔小凯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和“一带一路”一样重要的国家建设项目,大湾区能否建设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的各个城市之间更好地联合,淡化本位意识;强调“竞合”,抱团求进,前海应该发挥更大的纽带作用;另外大湾区建设应该交通先行,尤其是深圳到珠江西岸的交通,应该加快建设进度,以便在大湾区建设中加强“同城感”。

  关键词5

  城市品质

  指标:全年安排基础设施投资1300亿元以上;

  启动5G试点等

  报告提出,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系统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打造一流智慧城市,推动城市更新。

  解读:深圳市政协委员易松国表示,深圳未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必须加快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铁建设、新增航线等,同时加快特区一体化进程,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东进,可以理解为向东发展,不仅是本市的坪山大鹏,还将东进至惠州、汕尾;西协,跨珠江,与中山、珠海协同发展;北扩,与东莞、广州合建高新科技长廊;南联则是加强与香港的联系,从而推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关键词6

  城市治理

  指标:完成600个以上城中村综合治理;

  拆除违建2000万平方米

  报告提出,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对标国际先进城市,注重运用法规制度标准管理城市,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规范、执法严明的城市管理体系,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细化城市管理的法规规章,开展城中村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打造最安全城市,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解读:深圳市规划国土委表示,深圳市租赁市场规模占比在国内最大,城中村租赁住房占全市总租赁住房较大比例。租赁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解决一系列城中村顽疾。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非常认可福田区水围村采用政企合作的改造模式,将城中村装修改造后纳入保障系统,出租给辖区产业人才。

  关键词7

  美丽深圳

  指标:新建和升级改造公厕1000座以上;

  建成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700个;

  完成62条河流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等

  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美丽深圳,打造更加和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努力让城市回归自然、回归生态,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城市。实施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和亮化提标工程、活力海岸工程。

  解读: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毅表示,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水,建设生态深圳已是共识。深圳2017年垃圾分类的推广宣传进展扎实有效,污水管网已经着手进行建设,深圳蓝成为常态,去年年底36条(45段)河流已经达到不黑不臭。

  但是今年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要完成62条河流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从目前来看,深圳形成了从政府到社会万众一心为美丽深圳目标携手努力的局面,同时也要避免“官本位”思想,建立科学的垃圾分类方法,在治水提质上加快进度,在公厕建设改造上对标国际一流城市。

  关键词8

  文化强市

  指标:高水平规划建设改革开放博物馆、

  国际交流中心等标志性设施

  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文化创新发展202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实施精品文艺创作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让深圳的城市空间布满创意元素、社会充满人文关怀、文明成为最温暖的底色。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解读: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室主任,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李亚威表示,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她认为,深圳要从评奖激励、人才引进、解决新文艺群体的职称等迫切问题着手,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精品创作的良好环境,使深圳成为适宜文艺人才创作和居住的文艺高地,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助力。

  关键词9

  教育优先

  指标:新增新型公办幼儿园150所,

  普惠性幼儿园50所等

  报告提出,要集中力量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提升民生事业发展水平。提升教育事业发展质量,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优先保障,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解读:深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深圳市正在飞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深圳市适龄儿童的数量也正在快速增长。“深圳的适龄儿童数量在全国处于靠前位置,因此政府需要下大力气去重视学前教育的投入。”他说,教育优先的表述,首先应该是投入优先、经费优先。

  该负责人还表示,深圳作为国际化一流的城市,在教育上需要和一流水平接轨,这是对教育标准的提升,其背后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教育是民生之首,投入和发展其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关键词10

  健康城市

  指标:新增三甲医院2所;

  新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20个以上;

  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率65%以上

  报告中提到,继续实施健康深圳行动计划,推动从治疾病向促健康转变。加强健康服务,新增三甲医院,新引进高水平医学团队医疗项目。加强健康管理,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普惠医疗,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服务。完善健康保障,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解读: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锦花表示,相比于国内一线大城市,深圳的医疗条件相对薄弱,医疗的建设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很多工作要做。“据我前期的调研,深圳目前的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到了400多万,各区也都在加强社康中心的建设。而社康中心是推动家庭医生这项工作的关键。所以下一步,不仅要增加三甲医院,基层的社康中心建设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工作重点。”陈锦花说,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建设提出新目标是好事,说明政府也在密切关注医疗的现状,希望将总体目标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全市医疗条件水平。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