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励猎头网】制造业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得以推行的重要产业支撑。“一带一路”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求“中国制造”能够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可,满足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制造业技术能够满足当地制造企业的生产需求,服务区域建设与发展。如何满足这些要求,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的近期目标是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道路的互联互通。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和经验相对成熟,相关制造行业完全可以承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建工作,既可以有效化解部分产能过剩问题,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创造海外就业的机会。因此,就现阶段而言,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制造行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劳动素质和工作能力。交通道路实现互联互通以后,经济贸易往来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工作重点,中国制造的产品将会更顺畅地流通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市场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需要对出口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生产,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变通性的产业工人参与其中,因此需要我们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来培养支撑经贸往来的制造业人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制造业从业人员中高级人才短缺、初级生产加工人员占比过重的不合理人才结构,是制约我国制造业优化升级的瓶颈,这与我国单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息息相关。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需要,必须突破囿于学校教育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人才培训方面的积极作用,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是培养制造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为制造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并且基于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实操能力,满足了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的用人需求。但在当前形势下,仅仅依靠职业院校为制造业培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与职业院校相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为制造业培养出具备更高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此来弥补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该方面的不足,推动人才结构分布逐步趋于合理化。至于更高阶段的研究生教育,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研发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
“一带一路”对制造业提出两大要求,即对内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对外实现向沿线国家的有序转移,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构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制造业人才的从业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