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成都市将全面落实“六稳”举措,就能对冲疫情损失、稳定经济运行、推动转型发展,全面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千方百计支持企业稳产满产和扩能增效
优先保障物流运输畅通
成都市将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上级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设立“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资金池”,划拨10%以上的产业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和纾困补贴,重点扶持餐饮、住宿、文旅、会展、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落实阶段性减免水电气费、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减免租金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通信运营机构减免企业相关费用。
加强资金流动性支持。全面落实国家再贴现、再贷款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促进金融机构精准投放低成本贷款。
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建立完善重点企业用工“一对一”联络和24小时调度保障机制,深化与劳务输出大市大县跨区域合作,定点定向、按时按需保障企业用工。持续开展“春风行动”,优化完善“点到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全面落实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政策,允许企业延期补办补缴社保费并免收滞纳金。
稳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加大防疫物资保供力度,消毒用品、口罩等存在缺口的企业可提前2个工作日向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功能区申请,由市和区(市)县政府负责统筹。
有序推动国际航线恢复正常运行,支持航空公司加密国内重要航点航班频次。
坚持“房住不炒”
精准实施“一城一策”
成都市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实施消费提升行动,鼓励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绿道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等回补增长。坚持“房住不炒”,精准实施“一城一策”,优化市场供给结构,更好满足市民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部新区、公园城市、产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补短板等领域,加快重大项目策划储备,做好优质项目遴选包装,进一步加大专项债券向上争取力度。加快成渝高铁快线、成都平原经济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等战略性工程规划论证。
充分发挥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国别合作园区、国际商协会等平台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外资投资促进活动,加大定制化配套政策支撑。
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争取落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航空航天、脑科学、精准医学等公共技术平台,推进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超算中心、西部电镜中心等建设。
大力发展新经济
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成都市将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深化5G商业应用,培育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文创、无人经济、智慧会展等新兴业态,
制定创新产品(服务)目录,扶持首次投向市场、尚未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建立“新经济新产品发布会”工作机制,为创新产品打造城市级宣传展示平台。同时,加快推进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造。
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鼓励企业参与产业功能区建设
成都将实施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行动,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并鼓励企业参与产业功能区建设。实施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提升产业链韧性。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编制完善强链补链招商企业名录,搭建零部件、关键技术、中间产品供需交流交易平台,探索构建跨区域配套协作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成德眉资同城化“三区三带”建设。
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成都市将重点开展“供应链+”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农产品贸易等领域推广应用,对提供跨境一体化服务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结合项目实际投入给予适当补助。
建设适航适铁产业供应链中心。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新开通雅典、孟买、雅加达等国际定期直飞航线。深化“一带一路”供应链合作。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节点城市设立完善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提升跨境运输、专业化清关、精益化物流、多样化组配等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供应链垂直融合解决方案。
持续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成都市将出台营商环境政策3.0版,全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清理纠正行业准入、资质标准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歧视性或没有法律依据的差异性规定做法,建立涉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受理回应机制。
依法规范经济犯罪案件受理立案程序,准确认定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坚决防止刑事执法介入民商事纠纷,严防经济案(事)件转化为社会稳定问题。
强化兜底保障推动普惠优质供给
系统优化城市应急智慧指挥体系
成都市将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开发一批临时性、过渡性、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和公益岗位,推广一批居家灵活就业项目。加大被感染贫困人口及其家庭临时救助和关爱援助力度。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
同时,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超大城市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紧急征用等制度。快完善重大风险源头防控体系。全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搭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集成指挥调度、会商研判、辅助决策等核心功能。
同时,制定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发展,探索建立多元化救援力量共训共练、救援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