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以来,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6个月正增长,其中7月份还出现近一年来首次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六大重点工业行业总产值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纵观今年走势,疫情发生之初,上海制造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一季度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高达17.4%,是影响上半年全市经济增速的主要“痛点”。尽管当前上海制造还面临不小压力,但从发展趋势看,它正在成为经济复苏回暖中,反弹势头突出、新动能充沛的“关键点”。
结构比速度更亮眼
沿着月度数据回头看,便能发现,近期上海制造连月稳定增长,并非只是回补损失的结果。
过去的一年里,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实际仅今年1至3月出现负增长。也就是说,如果剔除疫情因素,连起疫情前后的走势图,是一条逆势上扬的上升周期折线。
放在更长的时间周期里回溯,过去数年中,上海制造走势图并非如此。“十三五”规划编制时,上海各界就关注到制造业的困难,专门提出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20%左右的“底线目标”。
2018年面临外部环境严峻挑战,上海制造承压前行,新旧动能转换阵痛加剧,工业产值较长时间跌多升少,形成“心电图”式波动状态。
很多人还记得,2018年底上海的一次“揭榜挂帅”——开放应用场景,向全球征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正是提前谋篇布局,才使得新生动力不畏外部冲击。如今,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数量占全国20%,产业人才占1/3,今年上半年产业规模继续逆势增长。
“揭榜挂帅”背后,是全市上下对发展的紧迫感。带着紧迫感,上海制造业新动能从缓步慢跑,进入发力加速阶段。上半年上海主要新兴产业产值中,新能源汽车增长95.7%,新能源产值增长22.8%,集成电路增长20.2%,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10.5%。今年上半年,作为上海传统支撑的六大支柱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3.9%,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却增长5.5%。
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影响,一轮轮冲击下,上海制造能够在低谷中攀升,在暂停后快进,依靠的关键是内生动力更新换代。由此,“心电图”走势一步步转变为上升折线。
结构比速度更为亮眼。今年上半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9.8%,比去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此前三年,该比重一直在三成左右徘徊,半年内逼近四成,背后是上海制造新动能厚积薄发,实现品牌成色的逐步蜕变。
疫情中,上海制造遭遇强冲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站了出来,顶住压力。这是疫情倒逼的结果,也是过去几年上海保持定力和耐心,坚持培育新动能的成果。“这两年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个位数增长的情况下,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特斯拉、积塔半导体等一大批战新产业项目相继投产,战新产业比重后续继续提升仍然可期。”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高密度带来新能级
上海经济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哪里?人人都能想到的答案,显然是陆家嘴。一幢幢摩天大楼里密布中外金融机构,辐射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
上海制造却曾留给人们相反的印象。它们是历史悠久的万人大厂,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流水线,甚至还有城郊接合部零散分布、冒着烟的低效小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