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首次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前三,仅次于纽约、伦敦,基本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海科创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体系,AI是重点赛道,商汤、依图等公司陆续登台。岁末年初上海又提出国际数字之都的建设计划:到2025年,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这座国际金融之都的另一重身份是百年工业城市,这并不应该成为上海前进的包袱,于是国际数字之都目标提出之前,上海早已踏上了工业互联网的赛道。
2020年6月,上海全面实施“工赋上海”2020—2022年三年行动计划(下简称上海新三年计划),这比国家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早了一年。
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将从800亿元提升到1500亿元人民币。
上海新三年计划提出,加快建设一批与AI、5G深度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3年内打造100家无人工厂;布局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年底注册量达到4亿;发展一批工业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高端装备、船舶、航天等行业机理模型创新;夯实一批枢纽型服务设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及检验检测等功能型平台。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山栋明在解读上海新三年计划的发展趋势与路径时表示,上海想要在全国率先探索知识化、质量型、数字孪生的工业转型之路。“数据不用、用错,都会让它成为消耗成本的负资产,机器没有自知之明,知识才是问题的核心。”山栋明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能像以前一样先开枪后瞄准。
上海杨浦区在滨江画了一条“工业绣带”,曾几何时,远东最大的毛条生产厂、火力发电厂、煤气厂,中国最早自来水厂、外商纱厂、机器棉纺厂等都散落于此,被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