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
发布日期: 2016-12-27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企业家主要是发现不均衡,把原来没有效率的东西变得有效率,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等,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那么,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的发展之路再也走不下去了,再靠模仿也没有前途,这个时候,就要实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呼唤企业家精神,创造新的不均衡,而这样,只有依靠创新才是唯一之路。

  A

  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仅是他部分目的,而企业家最突出的动机来于“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

  大时代呼喊真正的企业家,也需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经济转型能否成功,供给侧改革如何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国与国的实力比拼中,中国如何继续保持优越的地位,这些都离不开企业家的拼搏。

  什么是企业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真正的企业家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计划经济时代也有从事企业管理的人,但这些人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因为这些企业只是按上面的指令生产,生产多少,生产什么,生产后卖给谁都不必考虑,甚至赢利亏损都不必负责,都由上面来安排。一个不考虑赢亏的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也产生不了真正的企业家,他只需按部就班,严格地执行上面的指令,不必有什么创新,或者说创新精神不是其最为重要的品格。

  那么,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品格又是什么呢?创新,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家的灵魂。

  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必须对企业的生死负责。生和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之问时刻在考验着他们,如果说,企业的员工得到的是工资,那么,企业家得到的是利润,工资不管企业赢亏多少,都必须支付,而利润则完全看企业经营的情况,或者是利润翻番,或者是血本无归。企业家时刻面临的问题是企业要么生存下去,要么死亡消失。

  经济学将这样一群人刻画为企业家,他能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在18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而“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

  对企业家有深刻研究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 ,他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12年他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 。《经济发展理论》创立了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 。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充其量仅是他部分目的,而企业家最突出的动机来于“个人实现”的心理,即“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建立企业王国,对胜利的热情,创造的喜悦,坚强的意志。

  B

  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在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提出了著名的“创造性的破坏”说,他认为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破坏”。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他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一种他所称谓的“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

  熊彼特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面临种种阻碍,这些因素包括:信息不充分条件下许多事情处于不可知的状态。人的惰性。作为一种新的事情,人们太多不愿意冒险。社会环境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首先在法律上存在障碍而表现出来,其次在受到创新威胁的各个集团中表现出来,再次在于难于找到必要的合作上表现出来,最后是在难以赢得消费者上表现出来。

  作为研究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达30多年的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对此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所有创新都是不可预见的。我们今天使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新产品,20年前、30年前,没有人预见到。再往回推一点,200多年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很少有人预料到蒸汽机会很重要,所以瓦特要找钱是很难的,只有罗巴克和博尔顿这样的企业家愿意冒着破产的风险资助他。

  200年前,当乔治·斯蒂芬森制造出蒸汽火车的时候,也没人认为火车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英国政府规定,火车的速度不可以超过马车的速度。130年前,卡尔·本茨发明汽车的时候,也没有人认为汽车有什么了不起,德国地方政府规定,汽车的速度不可以超过人步行的速度。如此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创新的不可预见性,尤其是在近20年网络时代表现得更明显,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在网上轻轻一敲,就可买到你想要的商品,几年之前,没有人会预见到微信是这样让人不离不弃,更不会有人预见到,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什么样的高科技。

  而这种种创新,并不是由政府规划出来,只有留给市场中的企业家去试错;也不可能由政府投资创造出来的,只能由市场中的投资者自己去判断,也就是投资者必须是多元化的。

  C

  市场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而需要企业家去发现、去创造。正如熊彼特所认为的,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破坏”,要打破原来的均衡

  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成功的基本前提。

  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系下,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学说,还有理性人等最重要的概念。

  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这样的经济体系中,才会有企业家的创新激励,才会有企业家精神充分体现。如果没有一个公正自由的环境,没有对产权的法律保护,就不可能有企业家的产生。

  当然,市场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而需要企业家去发现、去创造。正如熊彼特所认为的,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破坏”,要打破原来的均衡。

  张维迎则认为,企业家就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叫发现不均衡,第二阶段叫创造不均衡。均衡状态是没有利润可赚的,所有的收入都是成本,没有多余的,这就叫均衡。现实市场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企业家就是要发现不均衡在哪,然后利用这个不平衡,使市场不断处于均衡状态。这个过程赚钱了,但是当市场处于均衡的时候,利润就越来越少。当利润没有了怎么办?就要创造不均衡,打破原来的均衡。

  发现不均衡,最简单的就是套利。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企业家,个体户,其实就是通过发现不均衡,发家致富的。也有好多的国际倒爷,这种套利行为,对社会财富的增加非常重要,就是因为他使不值钱的东西变得值钱了。还有一种套利就是跨时套利,简单说就是投机,金融市场最为明显。第三种套利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套利,其中企业家是组织者。这时,企业家就把原来没有效率的东西变得有效率。接下来,当套利没利润了,企业家只有靠创新。而创新的基本理论很简单:第一,你有没有可能提高这个产品对客户的价值;第二,有没有可能降低它的成本。

  这就是熊彼特“创造性的破坏”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企业家主要是发现不均衡,把原来没有效率的东西变得有效率,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创造了辉煌的成就,那么,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的发展之路再也走不下去了,再靠模仿也没有前途,这个时候,就要实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呼喊企业家精神,创造不均衡,而这样,只有依靠创新才是唯一之路。

  只有企业家实现创新,“创造性的破坏”经济循环的惯行轨道,才能推动经济结构从内部进行革命性的破坏,打破原来的均衡,创造新的不均衡,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因此,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也是市场经济对企业家的要求,唯有“创造性的破坏”,后人打破前人的均衡,才能迎来新的辉煌,实现社会的进步。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400-807-0787
7X24小时在线服务